“十一五”期間,市人民醫院舊貌換新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美篇章。“十二五”期間,該院將以“為群眾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健康保障”為目標,向著“廣西超大型醫院”邁進。
最近,記者就此專訪了市人民醫院院長李寧寧。
醫院建設飛躍發展
李寧寧說,“十一五”醫院建設得到了飛躍式發展,新醫院的建設就是在“十一五”完成的。經過從2004年到2008年4年時間的建設,完成了醫院的整體搬遷,從70多畝的醫療用地到現在接近200畝的醫療用地,醫院用房建筑面積從原來的5萬多平方米發展到現在的18萬平方米。新醫院整體規劃合理,建筑群組成的半島形“醫療航空港”饋贈給患者的是安全 、方便 、舒適 、快捷。各科室布局合理,走廊寬敞明亮,電梯網遍布,就診 、檢查 、繳費 、取藥,一個來回就可以搞掂。門診大樓 、醫技樓 、住院大樓之間有“走廊”連接,市民只要進入醫院任何一幢大 樓,即可風雨無阻轉遍醫院。每個診室采取“一對一”服務,保護了患者隱私,有利于醫患充分溝通。
住院大樓寬敞 、明亮 、通風,視野開闊,讓每位病人擁有一個好心情。醫院綠樹成蔭,滿目鮮花,猶如一個大公園,是患者治療期間心靈憩息的后花園。
醫護隊伍素質提升
新的環境需要新的理念,人們的思路要適應新醫院的要求。醫院為此建立完善了規章制度,例如為減少醫療隱患,2009年醫院制定了《醫療隱患報告制度》,凡是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醫務人員認為存在不足的,技術手段沒有達到要求的要及時向醫務部報告,可請專家會診或請上級專家來解決問題。實行醫療隱患報告制度后,醫院發生醫療差錯和事故數大幅度下降。
人才是立院之本,知識是發展之源。只要是優秀的人才,醫院總會不遺余力地引進 、留住。同時,醫院還以“請進來 、送出去”的辦法,舉辦高層次的學術交流會,請專家來醫院講課,送技術人員出去 進修學習,不斷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市人民醫院在2009年醫改之前啟動了院內的年輕醫生5年培養制度,完善制定了實施細則,2010年和2011年畢業參加工作的醫生均接受了規范化培訓。
李寧寧介紹,醫院還 通過“雙師”(醫師和教師)人才的培養,把教師—— —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業特點,融入醫師健康守護神的角色中既是醫師又是教師。
市人民醫院與廣西醫科大進行教學合作,為醫院培養了50多名碩士研究生;兩批本科學生在醫院畢業。
“十一五”期間,醫院的服務提升年 、醫療安全提升年相繼實施,今年的制度落實年已拉開帷幕。
1985年國家編制的《醫院工作職責與制度》 已不能適應現代醫院管理要求,衛生部印制了新的《醫院工作職責與制度》。醫院已購買3000冊《醫院工作職責與制度》,分發到每位醫務人員手中,以規范醫務人員診療行為。
教學科研再上臺階
市人民醫院整體搬遷前每日門診量為2500人次,今年2月超過了4000人次,現在最高門診量突破了4300人次。醫院病床從原來的850張增加到1500張,實際達到1700張,比老醫院翻了一番。2010年年末,該院出院病人達到48000人,在全區名列第二。
2010年11月,市人民醫院科研平臺上升到國家級,成為全區地市級醫院唯一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該院今年要力爭科研項目申請立項成功;力爭向自治區衛生廳申報的產前診斷資質得到通過;力爭成為國家臨床藥學實驗基地。
“十一五”期間,2004年市人民醫院首次引進第一個醫學博士,現在醫院已擁有各個專業的博士18名,為醫院臨床教學科研的發展發揮了極大作用。該院科研項目近5年的立項和成果是此前的總和,兩個心血管內科和肝膽外科獲得了柳州市人才小高地建設單位。
在醫院采訪的時候,記者深深感受到這里有一股催人奮發的精神力 量。今天的人醫人并沒有陶醉于以往的成就,他們清醒地意識到,昨日屬于往者,明朝才屬于自己。李寧寧院長告訴記者:“‘十二五’我們將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把‘十一五’作為一個里程碑 、一個新起點!”市人民醫院職代會對醫院的“十二五”發展作了定位:到2015年,醫院年門診量達到150萬人次,出院病人達6萬人次,年手術量達3.7萬人次;醫院管理水平明顯提高,質量安全明顯增強,醫療服務明顯改善,學科品牌明顯提升;在醫療技術上,要達到省級醫院的水平,能夠解決重大 、疑難和復雜疾 病的治療問題;在科研上,能夠承擔自治區級和國家級科研課題。成為國家藥物臨床實驗機構,承擔藥物臨床研究課題;在人才建設方面,通過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使醫院人才結構得到改善和提升。
“十二五”期間,力爭實現“臨床醫生以博士為骨干,碩士為主體”的人才目標。
醫院“十二五”總目標是:從做大醫院向做強醫院轉型,把醫院建設成為廣西超大型醫院。通過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復審,成為桂中地區醫療 、教學 、科研中心。
《柳州日報》記者曾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