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市民眼中,重癥醫學科(以下簡稱ICU)是一個搶救重癥病人、神秘又不可侵犯的地方。更有一些重癥病人家屬對ICU的功能、搶救能力、監護工作不了解,對醫護人員阻止其進入病房感到疑惑、甚至誤解。近日,記者到市人民醫院采訪了長期從事急危重癥搶救工作的重癥醫學科副主任王曉源,帶您認識一個全面的ICU。
ICU是什么?是不是危重病人都進ICU?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縮寫,一般被稱為“重癥監護病房”。據王曉源介紹,一般來說,ICU收治的是那些已經危及生命,經過嚴密監測和加強治療短期內有可能得到康復的患者。在ICU里,可以對危重病人實施24小時不間斷的心率、呼吸等監護。對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嚴重腦外傷等瀕死病人,采用各種強制手段,使生命得以維持,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后遺癥。
但是,并非所有危重病人都有收治ICU的必要,比如晚期腫瘤、腦死亡、臨終狀態之類的病人等目前醫學上認為不可救治的病例,不在ICU的收治范圍內。
不允許病人家屬陪護是為病人著想
很多危重病人家屬對醫院重癥醫學科不允許有陪人而感到疑惑甚至不解。為此,ICU的工作人員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對家屬進行解釋工作。那么,到底醫院為什么不允許家屬陪護ICU病人呢?
王曉源表示,ICU收治的病人不允許家屬陪護,是從病人康復角度考慮的。首先,家屬頻繁探視會增加病人交叉感染的機會,有些感染甚至是致命的;其次,為ICU病人實施吸痰、換藥等治療時采取的是開放性操作,如果人流大,無法保持病房的清潔度,不利于病人康復。第三,ICU病人身上插有引流管、呼吸管、尿管等多條管路,一旦發生意外,很可能瞬間奪去病人生命。因此,為了病人得到更安全的治療,醫院才會禁止家屬隨意進出病房。但是從人性的角度考慮,ICU每天下午會安排半個小時的探視時間,給病人及其家屬相聚,讓家屬的關懷成為病人的精神支柱,使其早日康復。
把危重病人集中起來 ICU搶救成功率更高
“把危重病人集中起來,在人力、物力和技術上給予最佳保障,能夠達到更好的救治效果。”市人民醫院院長李寧寧說,按照國家衛生部2009年4月份提出的重癥醫學科成為一類學科的要求,為了提高醫療質量、提高對急危重癥病人的搶救成功率,該院經過半年時間的籌建,抽調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購進了最先進的治療儀器和專業設備,在原有呼吸內科和神經內科專科重癥監護室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組建了現在的重癥醫學科。
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擁有20張病床,是目前柳州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的綜合ICU科室。在設備上,該院ICU引進了世界一流的呼吸機、心電圖機、獨立吊塔、血氣分析儀、除顫儀、心肺復蘇搶救車、床旁B超等醫療設備,ICU病房配備了中央空調、電源雙線路、層流凈化、消毒,電、氧氣壓縮空氣和負壓吸引等先進設施,為病人創造安全舒適的醫療環境。
在人員配備上,該院重癥醫學科擁有醫生13人,護士40余名。全體人員均經過危重癥醫學培訓并接受嚴格的崗位準入制度管理,保證了ICU醫護人員的專業性和知識的不斷更新。科室嚴格執行三級查房制度,醫生、護士24小時隨時待命,大大提高了該院對急危重癥病人搶救的成功率。
從死神手里奪回生命
23歲的鹿寨青年小韋,市人民醫院ICU將他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現已平安出院、開心回家過年。去年12月的一天,身體一向健康的小韋突然感到頭昏、乏力,到當地醫院檢查時,心臟已經只有微弱的跳動,醫生表示,如不及時搶救小韋將會心臟衰竭死亡,隨后小韋被立即送往市人民醫院。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聯合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等多科專家聯合會診,并為小韋進行綜合搶救。被確診為重癥心肌炎引起全身臟器衰竭的小韋,終于在市人民醫院的ICU里撿回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在接受了五六天的治療后,小韋的臟器功能基本恢復,后轉入普通病房治療,現已治愈出院。
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面對隨時會被死神奪走生命的病人,市人民醫院ICU全體醫護人員憑著一股永不放棄的精神,不分晝夜地全力投入到對病人的搶救中去,把一個個患者的生命從死神手里奪了回來。康復的患者都說,ICU是守護生命垂危患者的最后防線。
ICU的監護水平如何,設備是否先進,已成為衡量一個醫院水平的重要標志。市人民醫院院長李寧寧上任后,一直重視重癥醫學科的籌建工作,把ICU的各項工作都列為重點檢查、重點要求的工作項目。李院長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命延續的要求也提高了,把搶救危重病人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既符合人民大眾的要求,也是醫院今后發展的大趨勢。”
柳州晚報記者 胡妤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