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訪潘光棟博士之前,聽說他剛從德國學術訪問回來,還聽說他是一個謙和有禮、平易近人的人,一見面,果然印證了這種說法。潘博士身上有一種儒者氣息,說話慢條斯理,但又極有邏輯,就像他的醫術一樣:嚴謹、精湛、縝密。與他交談,仿佛在聆聽一個儒者講學一般,無論是學科技術,還是時事要聞,他都能娓娓道來。
2006年7月,潘光棟從國內著名醫學學府華西醫科大學完成博士學業后,毅然放棄了留下的機會,作為優秀人才被引進到柳州市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該科是副院長楊建青博士帶領成立的柳州市第一個肝膽胰外科專業學科,該科的微創診療技術在全市開展早、范圍廣,治療項目幾乎涉及所有肝膽胰外科疾病。搬遷新院后,肝膽外科的病床更由30張升至50張,已成為市人民醫院的優勢專科。
天道酬勤,一心一意撲工作
走進潘博士的辦公室,彷佛進入了一個簡易的“家”,在這個不足4平米的辦公室里擠著一套辦公桌椅、一個書柜和一張簡易躺床。潘博士告訴記者,由于肝膽胰外科收治的大多數是疑難重癥病人,手術時間經常在幾個小時以上,病情可能隨時有變化,為了方便夜間手術后觀察病人情況,保證患者的安全,他把辦公室當成了“第二個”家。
潘博士給記者列了一張他的工作時間表:雖然8點才是上班時間,但潘博士每天都會在7點半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準備,對病人情況作個大致了解,聽取值班醫生的報告,安排好當天的手術。8點,潘博士帶領醫生們挨個查房,閱讀CT片、影像資料,對疑難危重病例進行討論、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此后一直到下午,潘博士幾乎都待在手術室里。手術經常要固定和保持一個體位幾小時,長時間站立工作,為此他還落下了外科醫生的常患病——下肢靜脈曲張,對于這些他絲毫沒有怨言,一天一天地堅持下來。
經驗豐富,20年基層練就“火眼金睛”
行醫20余年,潘博士自己總結出一個公式:優秀的外科醫生=合格內科醫生+手術刀+各種醫療儀器。潘博解釋說,要做一個優秀的外科醫生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內科醫生,在給病人診斷時要像“破案”一樣,要找到破案的關鍵所在,而找到破案的關鍵,經驗和正確的臨床思維相當重要。
90年代就走上醫生崗位的潘博士,在基層醫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長時間的臨床實踐中,他很注重臨床思維的培養和提高,診治疾病既規范又不拘泥于條條框框,善于針對具體的患者和病情施以個體化診斷和治療。因此,在各種疑難病情面前,潘博總是輕車熟路,通過病人各種的細節找到病情關鍵所在。也因此,潘博士受到了醫院各個科室的歡迎,大家爭相請他參加會診。
“做醫生除了醫術好之外,還要有大局觀。”潘博士認為,大局觀就是不僅對自己科室的病人盡心盡力,對于其他科室的病人也更要施以援手,“簡單的說就是把每個病人都當親人看待。”潘光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眼里,病人無小事,件件都重要。
學無止境,德國學成載譽歸來
作為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的學術領頭人,潘博士一直潛心研究國內醫學前沿技術,同時密切關注國外醫療發展動態。今年5月,他作為公派醫學學者赴德國訪問了漢堡大學醫院及其附屬消化疾病中心醫院,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學術訪問和技術交流。
給潘博士印象最深的是,德國醫學專家們在工作和學習生活中嚴謹的辦事態度和一絲不茍的作風。在德國期間,他積極參與所在醫院的臨床工作,每天參加查房、手術,主動與外國專家交流,在全德三大肝膽外科、肝臟移植外科中心之一—漢堡大學醫院肝膽外科臨床中心訪問時,他還配合該院教授完成了一例肝臟移植外科手術,其精湛的技術和嫻熟的操作手法,讓一向以嚴苛著稱的肝臟移植外科主任A NaShan教授都忍不住對其稱道有加。
潘博士說:“通過對醫學成果的探討和交流,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醫療成果,同時也讓國外同行了解到中國柳州這樣的非省會城市也可以擁有著與世界并肩的醫療技術,這是我們的優勢和驕傲。”
談起國外交流回來的感觸,潘博用簡短的四句話做了一個總結:“只有嚴謹就才有規范;只有規范就才有質量;只有質量才有安全;只有安全才有和諧。”他說,他會以此作為自己工作的座右銘,帶頭形成崇尚認真負責的氛圍,投入更多的精力開展新技術項目,爭取在微創手術上再有新突破,從而更好推動肝膽胰外科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
圖為潘光棟博士(左)與德國AltaAchen醫院消化外科權威Dorner教授(右)親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