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腦內黑質部位出現了急劇結構退化,不能產生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而使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能力受到限制,大大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多在60歲以后發病,疾病呈進行性發展。帕金森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
二、帕金森的臨床表現?
運動癥狀--靜止性震顫

拇指與食指“搓丸樣”動作,節律4~6Hz,安靜時出現,隨意運動減輕或停止,緊張時加劇,入睡后消失,一側上肢遠端(手指)開始,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及對側肢體,下頜、唇、舌及頭部最后受累。
運動癥狀--肌強直
當關節做被動運動時,伸肌和屈肌肌力等同增加,且呈一致性,出現類似彎曲軟鉛管的感覺,稱為“鉛管樣強直”。如病人合并有震顫,則在伸屈肢體時感到在均勻的阻力上出現斷續的停頓,如齒輪在轉動一樣,稱為“齒輪樣強直”。以頸肌、肘、腕、肩和膝、踝關節活動時肌強直更顯著。

運動癥狀--運動遲緩
因肌張力增高、姿勢反射障礙,使起床、翻身、步行、變化方向等運動遲緩,手指精細動作(扣紐扣、系鞋帶等)困難,面具臉、小寫征。

運動癥狀-- 姿勢步態異常
站:屈曲體姿;行:-步態異常;轉彎:平衡障礙;上肢連帶運動。
早期:下肢拖曳;行走時上肢擺動消失。中期:小步態;啟動困難;轉彎時軀干僵硬,用連續小步使軀干與頭部一起轉動。

晚期:自坐位、臥位起立困難;小步前沖(慌張步態)。

非運動癥狀
(1)感覺障礙:早期即可出現嗅覺減退,中晚期常有肢體麻木、疼痛。
(2)睡眠障礙:夜間多夢,伴大聲喊叫、肢體舞動。
(3)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臨床常見,如便秘、多汗、溢脂性皮炎(油脂面)等。吞咽活動減少可導致流涎。疾病后期也可出現性功能減退、排尿障礙或體位性低血壓。

(4)精神障礙:近半數患者伴有抑郁,并常伴有焦慮。約15%~3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發生認知障礙乃至癡呆及幻覺,其中視幻覺為多見。
三、如果出現以上癥狀應該做那些檢查?
一般實驗室檢查(如血、腦脊液常規檢查)常無異常,頭部CT、MRI檢查無特征性發現。
PET或SPECT檢查有輔助診斷價值:多巴胺攝取功能、多巴胺轉運體(DAT)、D2受體,少數家族性患者可能發現基因突變。
四、帕金森誘發因素有哪些?
1.病因仍然不明,可能由于腦部炎癥。
2.藥物中毒。
3.血管性疾病。
4.腫瘤等均有可能。
五、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標準。
主要臨床癥狀: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異常。
診斷:必備運動遲緩;至少存在靜止性震顫或肌強直這2項癥狀中的1項。
六、如何治療帕金森?
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在于緩解患者的癥狀,控制疾病發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應采取綜合治療方法,藥物治療為首選方案,手術治療(腦深部電刺激(DBS))作為補充。
藥物治療
1、安坦(苯海索)、東莨菪堿及開馬君等都屬于抗膽堿能藥物。
2、可替代多巴胺的藥物:即左旋多巴及其復方制劑。傳統的藥物有美多巴和息寧兩種,標準片、水溶片、緩釋片三種劑型,現今新出現的復合左旋多巴叫達靈復,由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和恩托卡朋組成。

手術治療



帕金森病早期對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但隨著疾病的進展,藥物療效明顯減退,或并發嚴重的癥狀波動或異動癥,這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主要有神經核毀損術和DBS。DBS因其相對無創、安全和可調控性而成為目前的主要手術選擇。DBS手術對震顫、強直、運動遲緩和異動癥均有顯著療效,但同時需要強調的是,手術須嚴格掌握適應證。我科自2020年開展帕金森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以來,已為眾多帕金森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顯著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患者帶來了“新生”,受到帕金森患者的廣泛贊譽。
七、健康指導
一、堅持長期用藥,患者不可隨意停藥,并且定期前往醫院復診以調整用藥,關注藥物不良反應。
二、(1)術后進行規律的程控和隨訪。(2)遠離高熱環境,如桑拿房;遠離磁場環境,如冰箱、音響、微波爐等;禁止進行磁共振檢查。外出活動時隨身攜帶植入識別卡以便在需要時獲得幫助。(3)堅持服用治療帕金森藥物。
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從被動訓練逐漸過渡到主動訓練,主動訓練期間應有陪護人員陪同以防跌傷。
(以上圖片部分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編輯:黃麗仙
審稿人:馬貴榮
審核:護理部 房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