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不到2克的心臟起搏器您見過嗎,它比一例花生米還小,卻能在人體內工作12年,為心臟提供持續穩定的動能。8月28日,我院成功獨立完成桂中地區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標志著我院心內科心律失常治療水平與國際接軌,起搏器植入進入“無線微創時代”。
患者為59歲女性,無明顯誘因出現黑朦伴眩暈三年余,多次住院,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提示:竇性停搏(最長R-R間期2.48秒)及逸搏心律,符合永久性起搏器植入適應證,建議患者進一步行冠脈造影、心臟起搏器植入術。但患者擔心術后創口愈合欠佳或囊袋感染,術側上肢活動受限,一直拿不定主意。
據我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卓柳安介紹,傳統起搏器是治療心動過緩的一種手段,自該技術問世以來,就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會使其重拾美好生活的信心。但是它體積較大,需要經靜脈途徑植入起搏電極,還需要在皮下制作囊帶埋藏起搏器,因此會有靜脈穿刺相關并發癥、電極相關并發癥、囊帶感染等可能,也影響患者的美觀。

我院心內科團隊經過縝密分析,認為經導管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技術能很好地解決患者的疑慮。該起搏器不需要植入心內膜導線,也不需要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放置脈沖發生器(起搏器),減少了創傷、電極故障與并發癥,也顯著降低了感染風險。無導線起搏器直接植入于心腔內,體外無任何疤痕組織殘留,患者在植入后幾乎感覺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此外,無導線起搏器體積減小了93%,重量僅約1.75g,同時兼容1.5T/3.0T核磁共振掃描的創新功能,即便是滿負荷、全天候的工作,也能保證運行12年。

經過充分準備,手術如期進行,心內科團隊通過股靜脈穿刺,憑借熟練的技術將起搏器順利通過導管植入到心腔內部,僅用了不到一小時。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第三天便成功出院。

“無導線起搏器的手術過程時間短,植入成功率高,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也相對傳統手術方式更良好。微創手術方式避免了給患者帶來皮下囊袋痕跡和手術創口傷疤。適用人群包括傳統起搏器靜脈通路有問題的患者,以及為了追求更好的體型、不希望體表有疤痕、不希望上肢活動受限、職業有特殊需求者,同時,由于植入后不用特殊護理和管理,對老年患者也非常適用。”卓柳安介紹到,此次桂中地區首例植入術的開展,開啟了無導線起搏器的新療法,未來將促進這項創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讓更多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