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8點,隨著造血干細胞分離機“滴、滴……”地工作聲在柳州市人民醫院特需病房里響起,練醫生開始了另一種“救人”方式,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為遠方一名罹患血液病的孩子送去希望。
留樣多年,“緣”分來臨
今年39歲的練醫生是柳州市人民醫院醫共體鹿寨縣某鄉鎮中心衛生院的一名醫生,已經扎根基層16年。2009年,練醫生開始獻血,并將這一善舉,堅持到了現在。而這次能有機會捐獻造血干細胞始于2013年8月15日的一次無償獻血活動中。那次,看見獻血車的他,不僅照例捐獻了400毫升全血,還留樣登記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由于非親緣間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的幾率非常低,多年來,練醫生雖然一直未收到任何有關配型成功的消息,但他卻一直沒有忘卻這件事,期待有一天能收到自己配型成功的通知。

2022年7月4日,正在南寧參加培訓的練醫生,等來了這個通知——他接到了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得知自己留下的血樣與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詢問他是否愿意捐獻。
“我同意捐獻。”練醫生在電話肯定地回復。練醫生回憶當初的學醫之路,正是希望用一技之長治病救人,而現在有人正在受病痛折磨,身為一名醫生,怎可見死不救?
親戚同事紛紛加油鼓勁
為了完成捐獻,所有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需要注射動員劑。但有些人,會感到不適,而練醫生一打完就有了反應,腰酸腿疼,甚至有些睡不好。
“那名患者患病這么多年了,可能經受的痛苦比我更嚴重、更難受。”練醫生說,每當一想到這里,認為自己正經受的酸痛感非常值得。

9月20日,練醫生捐獻期間,他所在的鄉鎮中心衛生院領導韋智樂特意代表同事來到采集室,陪伴捐獻并為他鼓勁。“大家都覺得他很了不起,等他回去,我們還要專門召開座談會,號召大家向他學習。”韋智樂說。

“寶哥優秀了,生命的希望,點贊”“順順利利,健健康康”此外,這一兩天,練醫生所發相關微信朋友圈下面,親戚同事紛紛留言為其加油,還有不少人向他咨詢,如何才能捐獻。
希望愛心隊伍越來越壯大
9月20日下午1時許,經過5個小時,醫護人員成功地從練醫生的血液里提取了145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這些救命的“生命種子”隨即被志愿者送往外地,將于當日移植到患者的體內。

“您給我帶來了希望的種子,我以后病好了,也要像您一樣去幫助我可以幫助的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我也希望有人會因為我走出濘泥,走向光明……”捐獻現場,練醫生收到了患者托志愿者帶來的感謝信。看完感謝信的內容,練醫生十分動容。練醫生說,希望遠方這位即將血脈相連的“親人”能勇敢與病魔抗爭,早日康復,以后能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貢獻。
“救死扶傷本就是身為一名醫務工作人員的最基本職責。我很幸運能配型成功去救別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進來,為更多的患者播下‘生命的種子’,讓他們重獲健康。”練醫生說。

近年來,柳州市人民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總數已經突破100例,移植技術不斷突破。從全相合移植到單倍體移植再到非親緣移植,從直系親屬親緣單倍體移植到非直系親屬單倍體移植,不斷攻克技術難關,移植體系不斷優化,造血干細胞移植團隊人才培養再上新臺階,療效已經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為治愈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重型地中海貧血等疾病奠定了堅實基礎,讓患者生命再起航。
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是目前挽救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最有效的手段,是這些患者生存下去的希望。實施移植術的前提條件是找到與患者相匹配的造血干細胞。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400多萬患者等待造血干細胞移植,僅就白血病而言,全國每年新增4萬多人,每年有3萬多患者因缺乏有效治療而失去寶貴的生命。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是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從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細胞,是國際上通用、安全、科學的采集方法,無損志愿者的身體健康。
希望通過不懈努力,讓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了解中華骨髓庫,加入到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隊伍中來,捐獻造血干細胞,去幫助更多的血液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