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是我國第8個“膽囊健康日”,今年的主題為:愛膽護膽,健康相伴。膽囊健康日的設立旨在提高全社會對膽囊健康的關注,普及膽囊健康知識,呼吁大家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和衛生習慣,共同預防和治療膽囊疾病。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如何關愛膽囊,共享健康。
關愛自身,從了解開始!
一、什么是膽囊?
膽囊位于肝臟面右側縱溝的膽囊窩內,呈梨形,為中空器官。長7-9cm,寬2-3cm,容量約35-50ml。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和濃縮膽汁,而分泌膽汁是由肝臟負責的。在某些情況下,如膽道梗阻、膽囊炎等疾病發生時,會引發黃疸、腹痛、消化不良等癥狀。此時需要及時就醫。
二、常見的膽囊疾病有哪些?
1.膽囊結石: 膽囊結石是膽囊內形成的硬化物質,主要由膽固醇、膽色素和鈣鹽組成。膽囊結石主要見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40歲后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當身體上在飽餐、進食油膩食物或睡眠中體位改變時出現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需要及時排查是不是有膽囊結石。
2.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指起始于膽囊壁、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異常生長物。一般而言膽囊息肉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但少部分人群可能會出現上腹痛、消化不良的癥狀。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存在癌變風險,可如若膽囊息肉的直徑超過1CM,或生長速度過快則有癌變風險。
3.膽囊炎: 膽囊炎是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膽囊急性或慢性炎癥。急性膽囊炎主要表現為劇烈的右上腹痛、發熱、惡心和嘔吐,甚至黃疸。慢性膽囊炎則可能表現為持續性的右上腹不適、脹氣和消化不良。急、慢性膽囊炎在對癥治療的同時,均建議進一步明確病因。
4.膽囊腺肌癥: 膽囊腺肌癥是一種良性非炎癥、非腫瘤性的膽囊增生性疾病。多數學者認為這種疾病存在惡變的可能性。一旦發現膽囊腺肌癥,應實時行膽囊切除手術,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病變部位不規則增厚、血運豐富、增厚明顯或者逐步增厚等,建議密切隨訪。
5.膽囊癌: 膽囊癌是發生于膽囊的惡性腫瘤,全世界約有1/4的患者在我國。我國膽囊癌發病率居消化道腫瘤第6位,膽囊癌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僅為5% 。早期的膽囊癌往往沒有特異性臨床表現,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早預防,并密切注意其發病的高危因素有: (1)膽囊結石; (2)膽囊息肉樣病變:①直徑≥10mm;②合并膽囊結石、膽囊炎;③單發息肉或無蒂息肉,息肉生長速度快(生長速度>3mm/6個月);④腺瘤樣息肉; (3)膽囊壁鈣化或瓷性膽囊; (4)保膽取石術后膽囊。
三、膽囊切除術術后會發生什么?
對于膽囊良性疾病,國內外臨床指南均推薦將膽囊切除術作為治療手段。那么切除膽囊會有什么影響?
首先,切除膽囊后,人不會變得“膽小”,切除膽囊只是少了膽汁存儲的地方,膽汁依舊由肝臟正常分泌,膽管會出現代償性擴張,逐步替代部分膽囊功能。其次,膽囊切除術后大部分患者不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小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一般可以通過機體代償和改變飲食習慣來緩解。
膽囊結石導致的膽汁排泄不暢亦會誘發腸道炎癥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同時膽囊結石可能誘發慢性膽囊炎、膽囊癌、膽總管結石、膽源性胰腺炎等并發癥,因此對存在膽囊切除手術指征的患者如果選擇不切除,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危害會更大。
四、健康生活方式做好預防
柳州市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提醒大家,針對膽囊疾病,我們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規律的、均衡的、低脂的、高纖維的飲食,定期體檢,適當的運動,戒煙限酒,保持良好的情緒等。對于考慮患有膽囊結石、息肉等膽囊疾病的患者,要早診斷、早治療。如果對于膽囊疾病有任何疑惑,可通過“柳州市人民醫院智慧醫院小程序—在線咨詢—外科—肝膽胰外科”選擇專家進行咨詢,也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醫院肝膽胰外科隨訪微信群進行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