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
老話說,“處暑寒來”,到了處暑,熱氣就逐漸消退了。雖然真正意義上的秋涼還沒到,白天天氣仍然炎熱,但早晚已有涼意,秋燥也更加明顯。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工作。
今天,柳人醫中醫科專家教您做好這4件事,讓您“多事之秋”少生??!
飲食清潤,少辛增酸
處暑是由夏天的酷熱向秋天的涼爽過渡的節氣,不少朋友容易出現頭發枯燥、皮膚緊繃、眼睛干澀、嘴唇干裂、大便干結等問題。因此,處暑節氣離不開“防秋燥”。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飲食上多吃滋陰多汁之品,如銀耳、馬蹄、梨、甘蔗、冬瓜、無花果、桂圓、百合、白茅根、蜂蜜、芝麻、核桃等,而夏天解暑的寒涼食物,這時候就要少吃了。
另外,秋季里有一個著名的養陰法則:少辛增酸。通過“增酸”來收斂過旺的肺氣,“少辛”來減少肺氣的耗散。所以,處暑后應適當:多吃酸味水果,如蘋果、葡萄、石榴、山楂等;少吃辛熱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更不宜吃燒烤、火鍋類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癥狀。
適當運動,提升氣血
處暑時節,天氣漸趨涼爽,此時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如廣場舞、快走、爬山等運動可鍛煉身體,起到有效緩解秋乏的作用。且適當運動,還可消耗體內多余的熱量,排泄多余的水分,達到清熱祛濕的目的。
此外,良好的運動習慣會促進臟腑機能的提升;而運動時,陽氣的振奮和氣血的通暢,也會幫助我們改善悲觀情緒。但需注意,運動不宜太過,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泄,傷耗陰津,削弱肌體的抵抗力。
護好臍部,調養元氣
處暑節氣過后,天氣漸涼,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
如果對臍部防護不當,寒氣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引發急性腹痛、腹瀉、嘔吐等身體不適。而寒氣如果在小腹部位積聚太多,還會導致各種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
所以,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添衣物,睡覺時蓋好腹部,平時也可以多做推腹的運動,調理氣機,將肚臍部位的寒氣驅散。
早臥早起,順應秋氣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時節,秋意漸濃,人體代謝較夏季慢,機體開始進入休整階段,常感睡意連綿,渾身沒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乏”。
秋乏是一種自然現象,那是因為處暑這個節氣的時候,自然界中陰氣逐漸增強,陽氣逐漸減弱,人體內的陽氣也隨之開始內斂,因此我們會有種秋乏的感覺出現。
而想要緩解“秋乏”,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睡眠時間,早睡早起,適當午睡。
處暑后天氣變涼,大家要開始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爭取每晚10點前入睡。
而且每天睡眠的時間要比夏天最好多一個小時,以順應秋氣。
充分利用睡眠來調養身體,當人體的精氣神皆內守于五臟,五臟安舒,則氣血和調,就可應對“秋乏”,還能使飽受苦夏的身體得到及時的修復。
入秋后戾氣盛行,心氣容易波動。給自己多一些空間和時間,順應自然規律,科學預防秋燥,順時養生,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