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護人民健康的征程中,柳州市人民醫院以高質量學科建設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既有改革銳氣又見為民情懷的進階之路。當政策導向的春風催動學科發展的碩果,當人才引培的“活水”澆灌出醫療技術的新枝,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數據榜單上的躍升,更是萬千家庭重獲健康的希望。
政策落實:把準學科進階“方向標”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必須回答好“學科怎么強”這一核心命題。過去學科建設一度“重申報輕建設”,現實存在醫療新技術新項目偏少、人才培養斷檔、高層次高水平科研課題少等實際問題。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推動臨床專科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臨床專科能力建設。柳州市人民醫院迅速響應,將政策要求轉化為“路線圖”:成立學(專)科建設辦公室,開展學科綜合評價,將“能否突破關鍵技術”“是否形成區域輻射”等作為考核硬指標,為各個學科畫出能力雷達圖,精準畫像,指導補齊學科短板;實施學科分級,集中資源培育優勢領域。

醫院以政策為牽引,要求每個學科對標對表列出攻堅計劃,并與教學培養、科研能力、人才引培進行深度綁定。醫院從院級層面加強人才引培機制建設和科研平臺建設,推動1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廣西衛生健康委重點實驗室、24個市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相繼落地,為學科進階注入強勁動能。

人才引擎:鍛造學科躍升“核心力”
學科強不強,關鍵看人才。翻開醫院人才庫,醫院憑借“十四五”期間“1333”人才工程實施,打造了一支支撐學科高質量發展的“精銳之師”。

病理科的蛻變便是典型案例之一。近年來,醫院通過“伯樂獎”激勵全員薦才,引進高層次高學歷人才,并設立“帶薪考博假”“備考費用報銷”等政策,科室相應出臺人才引培績效激勵政策,推動病理團隊博士增至3名、碩士22名,高級職稱升至11名,碩士研究生導師新增4名,醫師隊伍中博士和碩士占比達84%,形成了老中青三級人才梯隊。這支隊伍迅速將新技術新項目如熒光原位雜交(FISH)、熒光定量PCR、一代基因測序和焦磷酸測序等10余項前沿技術落地。科室獲批柳州市腫瘤病理精準診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五年立項及結題科研課題18項,發表論文38篇,其中SCI 11篇、核心期刊10篇,執業醫師和住培結業首考通過率連續十年保持100%,2024年入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急診醫學科也以人才引培、空間資源優化驅動“效率革命”。學科引培博士等高層次人才3人,培養高級職稱20人,新增碩士研究生導師8人,選拔骨干赴頂尖機構進修,持續優化救治流程。2024年,高級職稱人員數量提升65%。集中打造急診搶救室、急診ICU、急診CT、急診手術室等,形成“急救一體化”、集團“急救一張網”模式,實現“上車即入院”。創新性將復蘇性主動脈球囊阻斷術等核心技術前移至院前,實現院前急救與院內搶救的無縫銜接,可緊急銜接ECMO救治,隨時啟動卒中、胸痛、創傷,以及危重孕產婦、新生兒的救治,極大提升了急救響應速度及救治效率。全年嚴重創傷患者搶救成功率達到93.6%,超過全區平均水平。
學科蝶變:從量變到質變硬核突圍
在政策與人才的雙重驅動下,醫院學科群逐漸成為協同創新發展與核心競爭力培育的“核心堡壘”。

重癥醫學科堅持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穩步推進學科平臺建設。積極向國內知名醫療機構及科研平臺靠攏,柔性引進國內知名醫學專家指導學科科研體系建設。建立重癥專病數據庫,納入膿毒癥、ARDS等疾病隊列數據,基于重癥疾病隊列開展多組學聯合檢測篩選疾病生物標志物,推動診療聚焦轉向“精準干預”。聚焦ECMO為代表的重點技術注重醫療團隊培養,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五年來,收治重癥患者數量提升19.5%,APACHEII(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15患者占比達到85%。在歷年各種重大和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任務中表現出色。新冠疫情期間全力守護柳州重癥救治主戰場,重癥病床轉化率23.27%,總轉化床位數達到700余張,實戰中淬煉了一批掌握重癥救治能力的青年醫師隊伍。

感染性疾病科從“應急支援”蛻變為“防控中樞”。學科開設肝病、結核病、艾滋病、細菌真菌感染、感染重癥、氣管鏡介入等6個亞專業組,建立了肝病、結核病和艾滋病的“一站式診療和隨訪管理平臺”。近年來開展了大量的診療新技術項目,如肝臟瞬時彈性檢查、人工肝血漿置換和膽紅素吸附術(DPMS)、經支氣管鏡的冷凍和擴張等介入治療和經EBUS引導下的肺門或縱隔病變的穿刺活檢術(EBUS-TBNA)。2021年,學科獲得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目前已是廣西醫療衛生重點學科、廣西臨床重點專科、廣西醫師協會艾滋病學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單位,2024年獲得廣西感染性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的掛靠單位(籌建期)。
當政策之力、人才之智、學科之進深度融合,一條以患者健康為導向、以人才為保障、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愈發清晰。目前,醫院擁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以及廣西醫療衛生重點學科、專科30個,實現了急危重癥救治和疑難復雜疾病診治能力與區域輻射效能的同步提升,以實際行動回應老百姓的健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