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青少年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愛孩子,從理解孩子開始,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才能更好地去應對。
學習問題: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天然具有很強的學習欲望。幾歲的小孩成天興高采烈地翻箱倒柜、亂涂亂畫,那是在做什么?那是在做科研、寫文章!如果這些天然的動機一直保持下去,如果一個人總能在興趣支配下學習數理化、政史地等,那他遲早都會成為那一行的杰出人物。因為興趣是學習一切東西永不衰竭的核動力。遺憾的是,很多人的天然動力都被他們的老師或家長偷換了,也就是說從為了樂趣學習變成了為老師、家長甚至考試學習。
常見的問題有學習困難、被動學習、喪失學習興趣、厭學、逃學等。隨著課業內容及難度的增加,有些青少年容易產生畏難心理,甚至厭學等問題。有些青少年甚至認為自己前途渺茫。
網癮:現今社會,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超乎想象。有些青少年長時間、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游戲中,對虛擬世界產生強烈的依賴,意志力又比較薄弱,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出現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所謂的“網癮”,是孩子在現實層面攻擊性被壓抑的結果,因此轉向虛擬世界。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自由和自主權,內心的攻擊力一直向內壓抑,最終崩潰而導致行為失控、自制力失控、情感失控。所以心理醫生對于過度上網孩子干預的重點不在孩子身上,而應該在家庭關系上。
人際關系問題:青春期階段,青少年和父母的關系發生了改變,青少年開始建立與家庭分離的自我認同,他們開始尋求更多的獨立性。而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內心有不安全性,一方面,他們要求獨立,希望能夠擺脫依賴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關系;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總是擔心自己的缺點和短處不被人接納,甚至讓人生厭。與此同時,與父母的代溝、被同學冷落忽視、與老師關系不好等也讓他們頭疼不已。
根據深度心理學,孩子的叛逆期的說法是不對的。其實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還想以以前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潛意識中并不期待孩子長大,怕孩子長大后就離開自己。如果孩子不反抗,不表現出叛逆,那才是糟糕的事。
心理健康的7大表現:
●智力正常
●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情緒穩定
●人格特征逐漸健全
●自控力較好
●人際關系處理得當
●挫折承受力、抗壓能力好。
怎樣解決心理問題?
一、學會傾聽,真誠溝通。
不要一味否定、批評青少年的外在行為表現,要與青少年真誠溝通,分析其行為表現存在的內在心理需求和困惑。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的幫助是他們能否做出正確決定的關鍵。當你和青少年說話的時候,要全神貫注,不能心不在焉,更不能看手機。
二、協助青少年進行自我調節。
用微笑與鼓勵來減輕青少年可能面臨的學業和人際關系壓力。鼓勵青少年參加藝術和運動類活動,進行情緒行為調節。
三、不回避重大問題和沖突。
要始終和青少年保持尊重和開放的態度去溝通,真正做到平起平坐,“平視”他們,而非低頭“俯視”他們。
當孩子與家長共同調整后,上述問題如果仍然沒有改善,請務必到醫院尋求心理醫生的專業指導與幫助。柳州市人民醫院精神科門診長期開診,可為您的心理健康提供專業的指導,門診電話電話:0772-2663659;心理咨詢熱線:0772-266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