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會有意外傷害發生,踝關節扭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尤其在下雨天氣、道路泥濘或者冬天下雪的日子,路面濕滑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

踝關節扭傷后需不需要到醫院看看呢?以下做法不明智!
發生踝關節扭傷后,很多人的做法是起來活動活動腳踝,如果沒有疼痛,或者有一點輕微的疼痛,也不在意。站起來繼續奔波、忙碌。只有那些疼痛難以忍受,或者腳踝立刻腫脹起來的,不能行走時,才引起注意,這才想起到醫院去看病。
但是即使到了醫院,醫生的常規做法是要求拍一張X光片,如果X光片上沒有發現骨折。醫生會告訴病人:“要制動,接受進一步治療”,但很多患者心里想反正沒有骨折,用不著小題大做,我正好有很多事情要辦呢!沒有骨折,不影響我活動太好了,于是,經稍時休息后忍著疼痛,又繼續上路了。

不明智的做法,繼續……
但是!上述做法是很不明智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以下還有幾種錯誤的觀點應當引起重視:
× 我能活動,不可能有骨折;
× 小的外傷,沒必要及時治療;
× 扭了踝部,立即給予熱敷;
× 用柔軟繃帶包裹即可。

踝關節扭傷沒那么簡單!
下面看到的示意圖是腳腕扭傷后的變化,雖然拍片沒有發現骨折,但是從圖上可以看到,腳踝的外側韌帶已經撕裂,并有一定程度的拉長。受傷當時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固定、制動,受損傷的韌帶會在異常的位置修復,這樣變長的韌帶,其維持踝關節穩定的力量減弱,導致踝關節不穩定,在以后活動時,特別容易反復出現踝關節扭傷。

另外,由于踝關節長期不穩,可以引起踝關節內、外側不平均受力,導致踝關節面的傾斜,也容易反復出現踝關節扭傷。這種病人在我們門診經常可以看到,有的病人稱一年會出現幾次扭傷,這種情況稱之為“習慣性踝關節扭傷”。很多人還會遺留踝關節的疼痛,早期可能是撕裂的韌帶的部位的疼痛,到晚期由于踝關節不正常受力,導致創傷性關節炎而出現疼痛。
所以,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受傷當時即使沒有骨折,也應該將踝關節固定于功能位2-3周,使受損傷的韌帶能夠在正常的位置得到修復、愈合。
踝關節扭傷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那么當踝關節扭傷后,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最好是馬上到醫院看醫生,如果不能做到及時就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休息、制動;
2、冷敷,用冰袋敷于患處。

3、適當加壓包扎,可以減輕腫脹,防治水皰發生。

4、抬高患肢,利于腫脹消退;

5、當合并皮膚損傷時,一定到醫院做正規處理,不要自行處理。

踝關節扭傷的預防措施:
1、常做適量運動,保持肌肉的力量和柔韌性。
2、避免過度運動。
3、在濕滑的地面或冰面上小心行走。
4、運動前進行適當的熱身準備。
5、在不平路面活動時,盡量穿一些高幫的鞋或靴子,這樣對踝關節有保護作用;
6、不要穿鞋底被磨損不平的鞋子;
7、在黑暗中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建議在室內活動時,請及時開燈。
運動健身,量力而行!
長期運動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無論什么年紀,運動的時候都要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強度,如果在運動當中發生損傷的話,千萬不要輕視,要積極應對,積極治療,這樣才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