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市人民醫院關節骨病科茍凌云副主任帶領其團隊順利完成了我市首例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雙脛骨、雙股骨隧道雙束重建手術。這意味著該院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技術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從單束重建進展到雙束重建。
今年36歲的覃某在一次氣排球運動中膝關節受傷,于是她到某醫院診治,醫生給她手術后發現韌帶斷裂卻無能為力。覃某回家后經過兩三個月的功能訓練,行走時仍舊感覺明顯疼痛,癥狀沒有絲毫改善,更不說奢望繼續運動了。覃某慕名來到市人民醫院關節骨病科求醫,醫生建議她進行關節鏡下韌帶重建手術。因為患者年輕,喜歡運動,人醫關節骨病科副主任茍凌云給她采取了目前國際最先進的解剖雙束重建技術。5月6日,手術圓滿成功。
茍凌云說,韌帶損傷后是不能自行愈合的,繼續功能鍛煉相反還會造成關節軟組織、半月板被磨爛的可能,只能通過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來恢復。這是一種微創手術,須在直徑不到1厘米的關節鏡下進行,因此難度非常大。以前的重建手術都只是單束的重建,而給覃女士做的手術是雙束重建,在我市還是首例,其難度更高,更為復雜,但能給患者最大程度地還原先天性韌帶的結構和功能,最大程度恢復其運動功能。這個手術能得以順利完成,不但需要有一定的先進技術,還要有精確的定位,以及主治醫師豐富的手術經驗。
據茍凌云介紹,近兩年來市人民醫院關節骨病科已為30多例運動損傷患者成功進行手術。但實際上柳州市的運動損傷數量遠遠超出這個數字。原因何在?一是有患者意識不足的原因;二也因為專業的運動醫學醫生少,實踐經驗不足的緣故,很多醫院針對運動創傷的患者只做一般的拍片診斷,則無法確認韌帶是否受傷,只有通過核磁共振等儀器和專業的運動醫生才能明確診斷。再加上能熟練完成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醫生很少,所以很多患者舍近求遠到外地求醫。
茍副主任說,他自己先后到北京301醫院、上海華山醫院、中山醫科大學等有名的運動創傷研究所進行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學習最新的理念和觀念、最前沿的技術,經過幾年的技術積累,已經能完成一些高難度的手術,部分技術水平達到了廣西領先的地位。柳州市人民醫院關節骨病科也在發展中日益壯大,該科開展的“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還獲得了醫院新技術項目二等獎,而在今年5月,該技術又提升了一個層次,該科完成了我市首例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雙脛骨、雙股骨隧道雙束重建手術,是從單束重建到雙束重建的又一新跨越。
此外,市人民醫院關節骨科還配備了專門的康復師在床邊為患者進行康復指導治療,這種康復模式是柳州市人民醫院在廣西的首創,改變了以往只重手術、不重康復的格局。該院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患者也配了專業的康復師一對一的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如為病人量身制定康復計劃,在病床前對病人進行肌肉練習,運用沙袋、自行車、橡皮筋等康復器材幫助病人進行器械練習等。同時,他們還采用中醫按摩點穴配合康復。這樣中西醫結合的特色康復治療有利于病人患處消腫、緩解疼痛,并能改善關節的活動度。按個人的恢復程度,一般病人需要帶3個月左右的支具,半年至一年可以恢復。
“我對這里的醫生有信心,對自己也有信心!”面對手術后的康復問題,覃女士笑著對記者說,“聽說他們到目前為止手術全部成功的,還有病友現在恢復很棒,都可以繼續打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