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來的“美味綜合征”
春節期間,餐桌上時可見到有些人在進食后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突然出現頭暈腦脹、眼球突出、上肢麻木、下頜發抖、心慌氣喘、心動過速、脈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壓增高等一系列癥狀,輕者稍作休息后緩解;重者需到醫院就診。近年來,營養學家和醫學專家研究認為,這是因為食用美味佳肴過量而引起的“美味綜合征”。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該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
吃出來的便秘
節日期間的餐譜,葷多素少好像成了習俗。整天進食過多的魚肉雞鴨,加上期間運動量減少,通宵打麻將或長時間坐著聊天看電視等,因而容易引起便秘或排泄不順,糞便等毒廢物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過長,會增加腸黏膜對毒素的吸收,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科學搭配營養均衡
市人民醫院營養科科長蔣志雄說,國人春節的飲食大多離不了大魚大肉,這些均是酸性食物,吃多了不但攝入營養失衡,過多的蛋白質、脂肪還會加重人體消化的負擔,不利于健康。因此,蔣科長建議,在春節食譜中應多加些“堿性”食物,蔬菜和水果都是純堿性食物,比如白菜、生菜、芹菜、蘋果、葡萄、橙等。加進堿性食物,讓人體保持在微堿性狀態,人就不容易疲勞,同時也會提升人體的抵抗力。
春節飲食的科學要訣是:勿暴飲暴食;飲食需酸堿平衡;每餐只吃八分飽;五谷主食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