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變質田螺、生扁豆、毒蘑菇、生海鮮、不潔盒飯是夏秋季容易引發食物中毒的“五毒”食物。這是海淀區衛生局最新發布的食品安全預警中提醒消費者的。在安全預警中,執法人員首先列舉了今年最新發生的“五毒”食物中毒事件:6月中旬以來,福建省連續發生5起因食用織紋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7月13日下午,銀川市發生了一起大規模食用織紋螺中毒事件。此外, 夏秋季因食用變質田螺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也時有發生。近期,海淀區發生一起因非法送餐引起的食物中毒,導致該寫字樓內20余名員工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北京市衛生監督所公布,6月以來連續有4個建筑工地發生扁豆中毒。如何避免病從口入?特別提醒市民注意以下幾點:
■市民秋游別采蘑菇吃 由于今年北京的夏天天氣悶熱,空氣濕度大,適宜蘑菇生長。香山公園近期公布在公園內發現有毒蘑菇,提醒游人注意。因此,路邊的蘑菇千萬不要采,也不要購買無照攤商出售的野生蘑菇,預防中毒事件的發生。毒蘑菇大約有100余種,人誤食了毒蘑菇后會經歷潛伏期、假愈期、內臟損害期等幾個階段,由于兒童和老人的體質較弱,他們發生中毒死亡的概率也相對較大。 據了解,全國近期曾發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據不完全統計已造成27人中毒,其中16人死亡。毒蘑菇又叫毒菌。在我國,毒蘑菇約有180種,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種,常見的有褐鱗小傘、肉褐鱗小傘、白毒傘、鱗柄白毒傘、毒傘、殘托斑毒傘、毒粉褶蕈、秋生盔孢傘、包腳黑褶傘、鹿花菌等。 毒蘑菇毒性非常強,中毒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一般分為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臟器損害型、日光性皮炎型五種類型,其中臟器損害型最為嚴重,死亡率極高。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公眾難以識別,常因家庭誤食而中毒,中毒多發生在野生毒蘑菇生長的陰雨季節,以散發為主,且食用干毒蘑菇也可引起中毒。 專家提醒,以前判斷毒蘑菇的特征是顏色鮮艷,有疣點、斑點等等,但這些都不能作為鑒別毒蘑菇的標準。為了避免毒蘑菇中毒的事件發生,人們不可隨便采食或輕意食用不認識的蘑菇。凡食用野生蘑菇后在短期內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時,應盡快就醫,徹底催吐、洗胃、導瀉,有條件者應盡早施行血液凈化手術。
■未熟透的海鮮、扁豆毒性也很大 海淀區食品安全最新預警,在9月份發生食物中毒主要以細菌性食物中毒為主,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居多。副溶血性弧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在溫度37℃、pH7.7左右、含鹽3%~4%的食物和培養基中發育良好,在無鹽條件下不能生長。副溶血性弧菌多存在于海水中,故海產品的染菌率較高。除食用未煮熟的魚、蝦、蟹類可引起中毒之外,肉、蛋、蔬菜等也可引起,這是因食物容器或砧板生熟食不分,與海產品交叉污染引起的,也有由咸菜和食鹽引起本菌食物中毒的。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潛伏期為2至40小時不等,大多為10小時左右。主要癥狀為嘔吐、腹痛、腹瀉,糞便呈洗肉水樣或膿血樣,里急后重不明顯,發熱輕,重者可有脫水、意識不清、血壓下降等。病程約1周左右。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多,糞便鏡檢可見白細胞、膿細胞或紅細胞,部分病人有巨噬細胞。糞便培養可檢出副溶血性弧菌。根據流行季節、進食污染食物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治療為對癥和支持療法,重者可口服抗生素,一般愈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