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人的“生命中樞”,也是人體中最為精細和神秘的器官,任何腦部疾病都可能非常兇險,因此,在大腦神經“動刀子”需要高超而精細的功夫。對于神經外科醫生而言,“在刀尖上行走”就是他們每例關乎生命手術的真實寫照。我院神經外科副主任葉遠良就是這么一位膽大心細的醫者,同時也是一位碩士研究生導師,承擔著培養神經外科學后備力量的責任,在“方寸之間”開拓神經外科新天地。
醫學生們都知道,在大學的科目中,神經外科學當屬最難之一,復雜的各種血管和神經“盤根錯節”于大腦內,一臺手術有時候一做就是一天,工作壓力大,體力要求高,還需要沉著冷靜、果斷干練,稍不留神,一個神經損傷就會導致肢體不能活動,抑或不能說話。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我喜歡挑戰自我,所以選擇神經外科?!本瓦@樣,葉遠良博士憑借著對神經外科學深深的執著,一直奮斗至今,從醫十多年來,每一次門診,每一臺手術他都會全身心的投入。每每有人問他累不累,葉遠良都會說:“累,但是能做著自己最熱愛的事,就算是累,也是非常幸福和有成就感的,值得傾盡全力去付出。”

作為一名醫生,葉遠良從未停下過腳步,曾多次到首都醫科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等地進修培訓,學習新的術式和技術,不斷充實自己;定期閱讀大量國內外文獻,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尋找解決方法應用于臨床,通過大量收集臨床病例資料,發表論文20余篇,SCI收錄4篇;積極組建解剖實驗室,應用內鏡及顯微鏡進行神經外科各個入路的解剖學研究,承擔多項自治區級、市級臨床課題,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有力。

在患者眼中,葉遠良是一位醫術精湛、處處為他們考慮的好醫生,而在導師眼中,葉遠良是一名尊師重道、有天賦、勤奮刻苦的好學生……如今,他也成為了一名碩士研究生導師,為學生指點迷津,帶領他們探索神經外科的醫學奧秘。

“醫學教學具有特殊性。臨床教學一定是到床邊從病人身上學習,病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所以作為醫生的第一步,就要強調職業道德與人文關懷,讓學生明白如何以尊重、關懷、理解的態度對待患者,如何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情況,如何傾聽患者的訴說,如何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等。”葉遠良說,神經外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三基”訓練,特別是基本操作技術的訓練。加強臨床技能培訓,重視實踐操作,增強動手能力。如果忽視神經系統的細微陽性癥狀和體征,就可能導致誤診或延誤治療,嚴重者危及生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作風,這是每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必須跨過的門檻。
嚴格要求 讓學生打牢基礎
在葉遠良看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神經外科醫生,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這需要學生的自律和老師的嚴格要求。

“解剖基本功對于神經外科學來說至關重要,對大腦的復雜結構、神經錯綜走向,網狀的腦血管都要十分清楚,胸有成竹,才能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的判斷,這是其一。”葉遠良說,其二,神經外科學是以手術治療為主的學科,手術技能訓練就是必須的,因為腦組織功能的精細及重要性,所以必須達到達到“穩、準、輕、快”的目標,才可能進行手術技巧的訓練。作為學生要珍惜每一次上手術臺的機會,更要在平時模擬場景中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訓練難度,才能夠開展更多的手術技巧,完成復雜的顱腦外科手術。其三,高度的責任心也是神經外科醫生必備的素質之一,神經外科疾病往往十分復雜,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我們必須細致入微地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做出相應的判斷與處理。

古人云,嚴師出高徒。嚴在紀律、嚴在學習、嚴在責任,如今葉遠良對學生的要求,是一種傳承。葉遠良說:“我的博士生導師是國內著名神經外科專家汪求精教授,從他的身上我學到了對神經外科事業的執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創新的理念和對科研不懈的探索精神,學會了如何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span>

葉遠良希望把正確的人生觀,迎難而上的精神,臨床、科研技能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大展拳腳,開拓神經外科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