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的寶寶吃奶少、嗜睡、尖聲哭,
警惕“膽紅素腦病”!
一、什么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癥狀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兒。它可以是新生兒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癥狀,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現,嚴重者可致腦損傷。新生兒出現黃疸,應辨別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

1.生理性黃疸
足月兒生理性黃疸多于生后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持續7~10天消退;早產兒由于肝功能更不成熟,黃疸程度較重,多于生后3~5天出現,5~7天達高峰,可延遲至2~4周才消退。母乳喂養的嬰兒黃疸可持續3個月。
2.病理性黃疸
又稱非生理性高膽紅素血癥,是要進行醫學觀察、尋找病因、及時干預治療,預防膽紅素腦損傷的發生。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考慮病理性黃疸:①黃疸出現早,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②黃疸程度深;③黃疸持續時間較長,超過2~4周;④黃疸退而復現;⑤血清結合膽紅素>2mg/dl。

3.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現代觀點
新生兒出生后的膽紅素水平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膽紅素增高的生理范圍也應隨出生胎齡、日齡而異,有無高危因素干預標準不同,因此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不僅有個體差異,也與種族、地區、遺傳、喂養方式等有關。由于其產生的原因及機制是多方面的,影響的因素多,許多家長難以分辨,這時候需要專業的醫務人員判斷,做好鑒別。
二、膽紅素腦病
膽紅素腦病也稱“核黃疸”,是新生兒黃疸最嚴重并發癥,多見于生后一周內,最早可于出生后1~2天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寶寶可出現反應低下、嗜睡、吸吮弱、活動減少、哭聲高調、易激惹等表現,且在膽紅素腦病的不同階段,上述臨床表現輕重程度不一。
三、治療
1.光照療法
光療是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簡單易行的方法。光照時,寶寶雙眼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損傷視網膜,會陰、肛門用紙尿褲包裹。目前認為光照療法相當安全,雖有發熱、腹瀉、皮疹等副作用,但一般并無危險,多在暫停光療后可自行緩解。光療已成為治療高膽紅素血癥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干預措施。

2.換血療法
換血是治療嚴重高膽紅素血癥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重癥母嬰血型不合的溶血病,可及時換出抗體和致敏紅細胞、減輕溶血;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防止膽紅素腦病;同時糾正貧血,防止心力衰竭。
3.藥物治療
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藥物有很多,包括減低膽紅素產生的藥物、誘導肝酶增加膽紅素的結合和排泄的藥物、降低腸肝循環的藥物及減少游離的未結合膽紅素的藥物;具體應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治療,家長應該謹聽醫囑。

四、如何觀察新生兒黃疸
1.及時觀察變化:黃疸在整個新生兒時期是一個需要重視的癥狀,多數寶寶出現黃疸以后,主要的表現就是皮膚發黃,出現的順序從頭面部-軀干上半部-軀干下半部及大腿-上肢及膝蓋以下-手足心。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家長可以在光線明亮的環境下,可用手指壓一下新生兒皮膚使之變白,更易于辨認皮膚和皮下組織黃染的深淺。若按壓皮膚呈現黃色,則需家長引起重視,需要到醫院咨詢專業的新生兒科醫生,對黃疸及時治療。
2.觀察新生兒日常生活:新生兒患有黃疸后,其日常生活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若居家之后發現新生兒黃疸逐漸加深,其精神及胃口不好,出現哭鬧時音調高、嗜睡等異常情況,則需及時就醫檢查。
3.注重觀察新生兒糞便顏色:糞便顏色可以很好地反饋出新生兒身體狀況。新生兒若糞便顏色變淡,逐漸變成白色,尿色如茶樣,全身皮膚又出現黃色,則提示肝臟或膽道出現問題。此時需及時就醫,由專業醫師進行診斷治療。
柳州市人民醫院兒科專家出診時間:
楊彤主任醫師: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兒科門診19診室)
馬釗副主任醫師:周二上午(兒科門診18診室)
黃獻文副主任醫師:周五上午(兒科門診16診室)

關愛寶寶健康,柳州市人民醫院兒科二病區一直在行動!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
編輯:曾月桂
審稿人:楊彤 田蕾
審核:護理部房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