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芳菲相爭艷,白衣燕帽自風華。在5?12國際護士節即將到來之際,柳州市人民醫院舉辦了第四屆“我與人醫共成長”征文活動,廣大護理人員秉承南丁格爾精神,用青春和汗水見證著醫院的發展,用文字記錄下一個個令人感動的難忘瞬間。
今天,小編帶你聆聽重癥醫學科蘇慧琳和心臟/血管外科梁小妹兩位護士對柳人醫的“真情告白”——
生命的歌頌:與重癥患者的相遇與陪伴
重癥醫學科 蘇慧琳
初遇:一段特殊的交流
在我工作的ICU病房里,曾遇到過一位特殊的35歲重癥肌無力患者,她因為呼吸肌無力需要呼吸機支持以維持生命。盡管她由于氣管插管無法發聲,但她與我們之間的交流卻是如此真摯。每次上班,我都會向她問好,每次她都會用顫顫巍巍的手在寫字板上告訴我她這一天的情況和感受,有時候甚至會提前寫好一段話等我來給我看。就在這一天天無聲的交流中,我和她慢慢變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溫暖的陪伴
她曾對我寫下:小蘇,謝謝你!當我感到無聊時,你拿來一臺收音機,讓我在ICU病房里聽到了外面發生的事情,感受到了音樂的陪伴;當我說我不習慣使用便盆,第二天床邊就多了一個新的斜坡式便盆,謝謝你的細心照顧。原來這些小小的舉動,會有這么大的力量,我深刻感受到了愛是一種溫暖的力量,能夠穿透生命的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掙扎與堅持
由于病程長,在病床上,她經歷了無數個孤獨的夜晚,面對著痛苦和掙扎。曾經的她想要逃避,想要放棄。我鼓勵她:相信我!你并不孤單,我們一直都在。她聽了淚水奪眶而出,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當聽到她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的消息,我真的沒繃住哭了。在這段旅程中,我們給予彼此溫暖與關懷,共同走過了生命的風雨,見證了堅持的力量。

成長與感悟
這段經歷,讓我更加珍惜每一個生命,更加珍視每一次與患者的交流,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也深化了我對專業知識的渴望。由于重癥老年患者血管條件限制,外周留置針穿刺是一道難題,我利用外出進修學習的機會,不斷研習重癥護理超聲技術,反復練習,不斷鉆研,尋求循證依據,探索技巧,使用手中的超聲技術,實現超聲引導下可視化穿刺,大大提高置管成功率。

感恩與希望
盡管在重癥醫學科工作壓力大,強度高,但我從未后悔自己的選擇,因為在這里,我收獲了感恩與希望。在這充滿希望與挑戰的ICU病房中,我愿意繼續前行,為患者帶來更多的溫暖與關愛,用自己的愛心、細心和責任心,去陪伴他們走過生命中最困難的一段路,共同譜寫生命的壯美篇章。感恩柳人醫給與我成長的平臺,讓我體會到這份平凡而又偉大工作的力量,心中燃起漣漪,憧憬著美好未來。

追逐光,希望成為光
心臟/血管外科 梁小妹
南丁格爾是我心目中追逐的光,她曾說過:“能夠成為護士是因為上帝的召喚,人是最寶貴的,能夠照顧人使他康復,是一件神圣的工作。”自己謹記她的語錄,希望有一天成為像她一樣能給黑暗深處的人帶去一絲光的使者。

2021年,我有幸加入柳人醫,剛踏上追逐光的路上,我就遇到了一個大挑戰——語言關!剛來時我因為不會說柳州話和患者在溝通上產生了距離,這讓我感到很無助。后來我意識到在溝通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而不是陷入僵局。

我帶著這樣的想法,落實行動,在向一名術后患者宣教術后的活動方式時,因為溝通不暢,患者不能理解我表達的內容。就在我一籌莫展時,我想起科室拍攝有宣教視頻和制作三折紙版的宣傳手冊,我馬上行動了起來,通過視頻宣教、文字講解、同事配合演示的方式,助力患者的康復,同時收獲患者的認可和稱贊……在患者一次次的肯定中,慢慢學會了遇到問題時,自己學會找方法解決,而不是被困難所打敗。

2022年底,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我們科室迅速轉換成了重癥醫學科六病區,為了給患者提供專業的護理,我們認真地學習新儀器的使用、演練應急突發事件......大家經常忙到半夜,卻從沒說累。曾有一位80歲的爺爺剛入科時心電提示氧飽僅有82%,使用心電監護,查看瞳孔反射,測血糖、體溫,留置胃管、尿管,抽血送檢,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給予各種藥物對癥支持治療......一切快速又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老爺爺的氧飽上升了,大家緊繃的弦也松了下來。經過在重癥醫學科六病區30多個日夜的奮戰,自己也從不熟練逐漸成長,成長到能夠獨當一面。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加入護理隊伍已經有3年了。在科室領導和同事的關心和細心教導下,患者和家屬的一次次認可,讓自己有了歸屬感,慢慢融入柳人醫這個有愛的“大家庭”。作為新時代的護士,作為柳人醫的一員,我一定順應時代的要求,緊跟衛生改革發展的步代,堅持不懈的努力,為塑造柳人醫新形象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