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正值秋分,農歷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
中醫常說的“夏季過后無病三分虛”,因此秋分過后也是最易生病的季節。秋分后,“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隨著氣溫逐日下降,寒氣侵入人體后,人體陽氣逐漸轉為向下向內,容易使脾胃功能下降,誘發腹瀉、腹痛等胃腸疾病,故秋分養生應以“陰陽平衡”為原則。
那么,秋分時節該如何健康養生呢?今天,柳人醫中醫科專家就跟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秋分節氣,這類人群需注意
①素有胃部疾病的患者
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機體脂肪的存在形式也開始改變,體內會出現一些影響胃的正常功能的脂肪酸,從而導致胃酸分泌的增加,有痙攣性收縮的現象的產生,胃的免疫功能也會因這些現象降低。大家常說“春捂秋凍”,秋分天氣變涼人此時易患胃病,因此不能“秋凍”,尤其是對于胃病患者及寒濕體質的人。需格外注意對胃部的保暖,避免腹部受涼而引起胃痛或舊病的加重。天氣轉涼后,由于寒冷的刺激,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容易引起腹痛、腹脹、腹瀉等胃腸功能失調性疾病,可選擇揉按天樞穴。
方法:仰臥位,將拇指螺紋面吸附于天樞穴表面,做順時針或逆時針環旋揉動,并在揉動時逐漸下壓,并配合順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此時下按;呼氣時收腹,手慢慢抬起。可在每天早上5點-9點這段時間做,有利于脾胃功能的蘇醒。配合腹式呼吸和仰臥位的目的是,當仰臥位時,腹部脂肪轉向兩邊,更易刺激影響到深部腹腔內的腸道。腹式呼吸時,吸氣時膈肌下降同時鼓肚子可給腹腔一定的壓力有助于調節胃腸的蠕動,此時再配合天樞穴按揉事半功倍。
②素有皮膚病的患者
秋季應肺,肺主皮毛,肺衛之氣充養肌表皮膚。秋分時節,氣候由熱轉涼,秋風瑟瑟,血液循環變慢,身體代謝減緩,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也容易在這個季節發作,因此皮膚敏感的人需要謹慎防患。
飲食:溫潤為主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之前尚有暑熱之余氣,故多見溫燥;秋分之后則為涼燥,天氣轉涼,氣候干燥,津液易耗,因此常會出現口干咽苦、大便干硬難解,故潤燥應以溫潤為主,配合酸味果蔬正達陰陽平衡之效。此外,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
溫潤防燥的食物有:芝麻、核桃、糯米、大棗、蜂蜜、牛奶及乳品、杏仁、白果、山藥、南瓜、蓮藕、白蘿卜、胡蘿卜、銀耳、柿子、栗子等。秋分養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以免造成腸胃積滯。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還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起居:早睡早起,適時添衣
秋涼之后,晝夜溫差變化大,適當添衣,夜間睡覺時蓋好被褥,做好腹部保暖,減少對胃腸道的不良刺激。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癥。起居作息在這時也要適時調整,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所以夜晚應該在21點上床準備入睡至早上6點準備起床。
同時,秋分時節之后溫度明顯改變,不冷不熱,十分適合適度進行戶外有氧運動,如打太極拳、騎自行車、慢跑、做廣播體操等,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鍛煉后,還切忌穿著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除了上面說到的這些,精神調養在秋分非常重要,因為秋天有萬木凋謝之感,因此大家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以緩解容易出現的情緒低落、憂郁等“悲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