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
“驚蟄到,春雷響,百蟲復蘇。”萬物復蘇,陽氣生發,所以驚蟄前后,有些人在早上5點左右就醒來,這是因為我們身體內的陽氣造成的。
正所謂“冷驚蟄,暖春分”,柳人醫中醫科專家提醒:驚蟄養生要順應陽氣升發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緒、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
驚蟄:升發陽氣好時機
驚蟄是陽氣上升的時節,所以要抓緊這個時間激發體內的陽氣。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陽氣健旺,則正氣固表,外邪不能入侵。
升發陽氣:敲打膽經
中醫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決于膽”。意思是,膽主清利疏泄,是一身陽氣的運轉樞紐。敲打膽經——可振奮膽經氣血,刺激分泌膽汁,增進食欲;排除體內瘀滯堵塞,特別是大腿外側;調整臟腑的氣機,使氣機暢達,氣血通暢,自然心情愉悅。
敲打膽經要點:手握空拳,從髖關節開始,沿著大腿外側正中一直拍打,循環反復,拍打5-10分鐘,至腿部有發熱感。
此時,作息應該有別于冬天,要晚睡早起,晚上11點前睡覺,早上5-7點和太陽同時“起床”,與太陽的運動規律保持一致,利于陽氣的吸收。
疏通氣血:十指梳頭
進入春天,很多人經常感到困乏,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春困主要是因為陽氣不足造成的。
頭為諸陽之會,多梳頭可通達陽氣、疏利氣血,緩解頭暈、頭痛、乏力、困倦等問題。
當然,梳頭也不是簡單的拿梳子胡亂地梳兩下就可以起到如此大的作用,若能在其中順著相應的經絡循行,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驚蟄:疏肝理氣不能少
疏肝氣:推搓兩肋
進入春天,人體肝經氣血比較旺盛,易導致肝風內動,肝火上炎。很多人都會出現眼睛痛、脾氣躁、頭暈頭痛的癥狀,女性來例假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出現乳房脹痛、心情煩躁的感覺。
如果此時我們不加干預,那不僅僅會傷害我們的肝,還會影響陽氣的正常生發,到了夏天還可能會變得陽虛怕冷。此時,我們可以選擇通過揉搓兩肋的方法來為我們的肝做“疏通”工作。
肝經從兩肋經過,雙手沿著脅肋(肋骨)向下“搓摩”,有助于促進肝經的氣血運行。
具體做法:雙手按腋下,順肋骨間隙推搓至胸前兩手接觸時返回,來回推搓30次。以雙肋部位有溫熱感為佳。
拉筋骨:舒展身體
我們在春天可以適當多伸懶腰、舒展四肢,這樣可以使血液循環加快,全身肢體關節、筋肉得到活動,并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同時,也能激發肝臟機能,使肝臟得到“鍛煉”,從而達到對肝臟的保健效果。
那么下面這幾個簡單的拉伸動作,無論是在家還是辦公室都能有效地幫助你舒展身體,非常適合在驚蟄后拉伸筋骨。
①風吹大樹
具體操作:可取站姿或坐姿,將雙手合十舉過頭頂,手臂伸直,緊貼雙耳,腰往左側彎到極限,感覺整個脊椎向左側拉伸,好像風吹過大樹。
保持這個伸展的姿勢15秒,放松,再換到右側,同樣保持15秒鐘。這個動作可以拉伸到我們兩側的肝膽經絡,對精神壓力大的上班族有很好的減壓、降火功效。
②摟抱大腿
具體操作:直立,一條腿抬起屈膝,用兩臂抱起,大腿貼身體越近越好,站穩,上身保持豎直挺拔,頭要正,不能低,目視前方保持30秒,兩腿交替進行。
這個簡單的姿勢可以拉伸和放松緊張的肩背部,收腹挺胸的動作會塑造健康體型,繃直腳尖可以打開涌泉穴,令氣機下降,腳部溫暖,頭腦冷靜。
食在驚蟄:重在清溫平淡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增強體質抵御病菌的侵襲。
養陽護肝少吃酸
在中醫看來,驚蟄節氣的飲食調養應多吃“助陽升發”的食物,如韭菜、芽菜、菠菜、芥菜之類,取其“升發”之性。
此時的時令食物,如春筍、水蘿卜、豆芽、銀耳等粗纖維蔬菜都很不錯,常吃可幫助腸胃蠕動,防治便秘。
同時,我們更應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即少吃酸的,多吃甜的。這是因為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可阻滯氣機,不利于陽氣升發,如山楂、葡萄、柚子、石榴等,酸入肝,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從而損害脾胃;甘甜的食物入脾,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如大棗、山藥等,也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
滋陰潤肺多吃梨
春季養肺的重要性不亞于養肝。驚蟄時,氣候仍然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咽痛音啞;加之一些細菌、病毒開始活動繁殖,容易患呼吸道健康問題,出現咳嗽、咯痰等癥狀。
我國民間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所謂“驚蟄吃梨,疾蟲遠離”。除此外,適合春季養生,且具有潤肺滋陰健脾功效的食物,還有百合、銀耳、蓮藕、山藥、大棗等;中藥材有沙參、麥冬、玉竹、黃精等,在自身體質合適的情況下,春季常食用上述中藥材,對健康大有好處。
同時避免食用,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濃茶等易傷及肺陰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