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老年人怎樣運動更科學?
張大爺退休以后,活動身子骨的方式,就是幫兒子帶孩子和散步。近日,他吹了空調后就噴嚏不斷。兒子帶他去醫院檢查,發現除了感冒,張大爺的血壓和血糖都高了。
老友王大爺來看望他說,你這身體不行啊,僅僅散步是不夠的,還需要抽出時間專門進行運動。王大爺說自己2年前聽從運動醫學專家的指導開始鍛煉,尤其注重力量練習,目前身體健壯。

其實,老年人若想保養好身體,不僅需要在飲食上加以調養,還需要通過運動來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的機能,以更好地對抗疾病。
勞動不能代替體育鍛煉
雖然勞動和體育鍛煉都是體力活動,但兩者并不能等同。首先,體力勞動是某個或幾個肢體環節(肌肉群)不斷重復的單調運動,如割稻子、麥子等就是長期彎腰動作。相比之下,科學的體育鍛煉能促進全身各環節與肌肉群的全面、均衡發展。
其次,長時間、機械重復的體力勞動運動強度不夠,同時會讓人產生疲勞和厭倦之感,而體育鍛煉會使人變得愉悅,富有朝氣。
最后,勞動并不能滿足人的社交需求,而體育運動可以通過促進群體間積極互動,滿足個體的社交需求。
鍛煉動作不宜突然過大
老年人如果運動時動作幅度過大、強度過高或者負荷總量偏大,都容易造成運動損傷。此外,許多老年人都會過度自信,認為自己可以跑得和以前一樣快、跳得一樣高,而在證明自己寶刀未老的同時,往往會發生運動損傷。
參與運動之前應該挑選合活的運動裝備,做好準備運動,選擇適合的項目,如快走、慢跑、太極拳、游泳、乒乓、舞蹈等,注意運動量的控制,以及器材、場地、環境、時間、氣候的選擇。
慢性病患者宜盡早進行鍛煉
關節炎、高血壓等慢性病是可控而不可治愈的,因此慢性病患者等到徹底康復后再進行體育鍛煉是不對的,應該盡早通過體育鍛煉控制病情。
運動負荷強度和量的監控要做到主客觀相結合。如果每次運動時感到發熱、微微出汗,運動后心胸舒暢、精神愉快、輕度疲勞、食欲及睡眠較好、脈搏穩定、血壓正常,說明運動量適宜,身體狀況良好,可繼續運動。
如果運動后出現頭痛、胸悶、心跳不適、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及明顯的疲勞、厭倦現象,說明運動量過大,應及時調整或暫時停止一段時間。
老年人應該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適合的運動。比如,重度高血壓患者不能進行舉重訓練,老年膝骨關節炎患者不宜跳繩。此外,老年人鍛煉時可以利用運動時的心率來控制運動量。運動的適宜心率一般為170減去年齡,可以通過運動手環進行心率監控。
來源:健康八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