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住培十周年?我與住培共成長”征文系列
給大家帶來的是
婦產科專業基地副主任、產科指導醫師葉云飛
生殖醫學科指導醫師羅江霞的故事
講述人:葉云飛(婦產科專業基地副主任、產科指導醫師)
我清楚的記得,2022年的12月8日,一個平常的冬日上午,手機短信突然響起,“葉老師,醫師資格筆試成功險過,謝謝您!”看到這條來自我們學員的短信,我激動得像自己家孩子考試通過一樣開心。對于這次考試,她的壓力非常大,我也一樣。一方面我教她學習方法和考試經驗,同時也注意到她言語中透露出消極的情緒,及時給予她鼓勵和信心!終于,聽到她告訴我通過了醫師資格考試,還有了申請同等學力碩士學位的想法,我怎能不激動,不開心呢!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在教學方法還是教學能力上,我似乎收獲得更多。

是啊,專業基地里有內心比較敏感需要保護并給予信心終能成功的男醫生,也有看似嬌小但卻有著強大內心的女醫生。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今年剛結業的張美平醫生,她個子很小,說話聲音也非常溫柔,似乎和走路生風、大嗓門的婦產科醫生聯系不到一塊兒,可就是這樣的反差依然不影響她的優秀。

產科一病區的孕婦往往都是孕周小、并發癥多、病情復雜的安胎孕婦,主管這類孕婦相當于在做一個內科醫生,除此之外還要學習相關并發癥的最新進展,和她在一組管床的那段時間,她幾乎承包了絨毛膜下出血或未分化結締組織病這一類疾病的孕婦,卻從未聽到她抱怨過一句累,總是默默無聞的為病人付出。對于這樣的學員,我會格外留意,也會根據學員的情況,改變我的帶教方法。張美平醫生有很強的自學能力,于是我放手讓她做事,在旁邊觀察,適時指導和糾正。有時會診醫生會開出一些相關專業的檢查醫囑,她都一一查對,病程里面也認真記錄著診斷依據、每一項檢查的依據和目的、孕婦檢查陽性結果分析、陰性結果的原因等,每次查看她的病歷就能看出來她是用心查閱過文獻和指南以后才寫下的病程記錄。

我們共同管理過1名孕婦姚女士,從最初的妊娠12周出現陰道大出血,到中間反復不停的出血,好幾次想放棄妊娠,是張醫生不斷的安慰和鼓勵,讓姚女士堅定了繼續妊娠的決心。這期間,每天最早來的醫生是她,最晚走的也是她,因為她知道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我跟她開玩笑說:“以后絨毛膜下出血的孕婦可以找張醫生了,管了這么多孕婦,有了自己的心得,都成專家了!”后來我們收到了來自姚女士寶寶的照片和感謝的話語,內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們從彼此的眼睛里都讀懂了這大概就是做醫生的意義所在吧!三年來,看到張美平醫生從一個婦產科小白蛻變成一名穩重的婦產科醫生,并榮獲2023屆“優秀結業住培醫師”和留院繼續為患者服務,我無比欣慰,感嘆未來可期!

回望一屆屆的住培醫師,他們在婦產科專業基地要經過三年近乎“殘酷”的臨床工作錘煉。之所以用殘酷這個詞,是因為婦產科住培醫師不同于其他專業,尤其是輪轉到產科,每一個夜班幾乎都是通宵,孕婦的病情變化快,處理上要迅速做出診斷,還要有很強的醫患溝通能力。胎心音的改變,產程停滯,孕婦的精疲力盡與無助,站在產房里面,面對復雜的環境,無論你是幾年級的住培醫師,只要你身著一襲白衣,你就是戰士,就是孕產婦那一刻的一道光,需要你去守護她,護她們母嬰安全。指導老師在工作之余會為學員講解病歷書寫中的錯誤,會進行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技能帶教,在教學中,老師們也收獲了成長。

從婦產科專業基地結業的住培醫師都是被磨礪后的寶劍,必將披荊斬棘,在崎嶇艱辛的醫學道路上,開辟出自己的一片征途!
講述人:羅江霞(生殖醫學科指導醫師)
光陰似箭,日夜如梭。2016年起從我帶教第一位住培醫師到現在,一晃7年過去?;仡欉^去,住培醫師們在生殖醫學科學習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也時?;貞浧鹋c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醫學是一門傳承的科學,從醫20余年,我始終牢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生誓言,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并將這個思想傳遞給我帶教的住培醫師們。帶教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看到醫師們有收獲、有感受、有領悟,我覺得我們的帶教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帶教的住培醫師大多數來自住培二年級或三年級,他們經過婦產科1年的輪轉學習,基本掌握了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診療,基本具備門診患者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以及溝通交流等臨床技能。因此,在科室的教學中,我們尤為突出是具有??铺厣膸Ы?,開展的小講課包含性激素六項解讀、卵泡的發育、不孕癥的規范診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診療等,將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同時具備專科特色。記得有位住培醫師跟著我監測一名患者的超聲監測排卵的情況,2個月的時間看著一個卵泡從成長到排卵,再到超聲看到宮內妊娠囊,學員感慨切實理解了“學以致用”的含義。

生殖醫學科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不孕的患者經過長期的試孕,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焦慮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生殖醫學也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精神,需要我們在日常的診療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和關心。我也將這個理念帶進日常教學工作中,住培醫師剛開始來到科室可能對不孕癥的了解尚淺,把它單純當作一個疾病看待,但隨著認識的深入,我逐漸發現他們會學著聽患者傾訴,適當地給予安慰和鼓勵,更流暢地與患者溝通交流,這些變化讓我倍感欣慰。

“傳道授業解惑”的前提必須是自身技術過硬,身為指導醫師,我必須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同時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即使接觸生殖內分泌學已有20余年,我時常會翻閱舊課本回顧一下,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緊跟國內外新研究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活到老,學到老。日常帶教中,對于住培醫師的疑問,我會指導他們從臨床問題出發,通過查閱課本以及相關文獻收集資料,一起探討及解決問題,而不急于告知他們正確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過思想的碰撞,住培醫師們解決了心中的疑問,同時我也一起回顧了相關知識,共同進步。

在住培帶教的過程中,我見證了這群孩子從“醫學生”逐步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醫生”,感恩遇見,也希望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