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30日是全國老年健康宣傳周,今年的主題為“維護聽力健康,樂享幸福晚年”。今天,柳人醫專家將針對老年人對耳與聽力健康的一些知識盲點、健康誤區和常見臨床問題,為大家集中答疑解惑。
一、老年人對聽力的誤區
很多老年人都存在聽力下降的問題,他們往往認為歲數大了耳聾、耳背是正常的:“你們說話大點聲就好了,又沒影響我的生活,沒什么可治的,正好我們也可以‘耳不聽為凈’。”其實這種認識,是非常不科學的。如果您家里的老人出現了這種情況,千萬不能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一定要積極的去干預。
二、多種因素導致老年人聽力受損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老年人會出現聽不清、聽不全、聽不見等聽力損失情況。其原因主要有五點:
①衰老:
隨著年齡增長,聽力損失的程度持續增加。
②巨大的噪聲:
長期置身于嘈雜的生活或工作環境中可能會損害內耳細胞,導致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③遺傳因素:
基因可能會讓個體更容易因聲音或年齡因素致耳朵受損。
④藥物:
大劑量的止痛藥、抗瘧藥或循環利尿劑會對聽力造成短期影響,導致耳鳴等癥狀。
⑤疾病:
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會引發血管病變、微循環障礙,進而引起內耳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聽力下降。耳部感染或異常的骨骼生長或腫瘤,都可能導致聽力損失。
三、聽力的重要性
首先,“聽”對我們生活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交流是以語言為主的,無論人與人的對話,還是看電視、聽收音機,如果聽力受影響,交流肯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甚至逐漸喪失這種能力,會嚴重影響自己和身邊人的交流。
其次,“聽” 是有情感和有溫度的。我們不僅要能聽清別人說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聽清別人的語氣、語調的變化。說通俗一些,同樣的一句話,語氣、語調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就不同了,這些變化就需要我們的耳朵有很好的感知能力。
最后,我們的聽覺中樞,也需要聽覺刺激來維持其功能,如果長期缺乏聽覺信息,我們的大腦功能也會出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聽覺剝奪或中樞聽覺處理障礙,有人也稱之為“中樞型老年性聾”。那時候,即使聽到了聲音,我們的大腦都可能會聽不懂言語。所謂“用進廢退”,也是這個道理。當老年性耳聾來臨了,我們要積極干預。
如果老年性耳聾發生了,不要自暴自棄,不能把自己隔絕起來,更不能關起自己對外交流的窗戶。雖然老年性耳聾是一種自然的器官退化過程,但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會出現,也有90多歲依然耳聰目明的老年人。
四、聽力損失的危害,可不止是聽不見!
聽力損失除了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不便,還會影響他們的言語功能和心理健康,減少社會交往、降低認知能力,甚至引發安全問題。
①言語能力降低:
老年人聽力損失后,言語識別率會降低,當聽力損失不斷發展,即使在安靜環境下交流也很困難。
②心理健康受損:
老年人出現聽力和言語功能下降后,一些老年人會變得沮喪、猜忌、自卑,甚至出現焦慮和抑郁,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③社會交往減少:
聽力損失讓老年人與他人交流的頻率和質量下降,接受和處理外界信息的能力減弱,產生社會隔離現象。
④認知功能降低:
聽力損失的老年人更易出現注意力障礙、執行力障礙等認知功能下降的情況。
⑤避險能力降低:
聽力下降還會影響人體負責保持平衡的前庭系統,易發生跌倒,對交通鳴笛、火警等危險警告聲的感知能力也會下降,導致老年人避險能力下降。
聽力功能,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老年人六大內在能力之一,維護良好聽力對保證生活質量、享受快樂晚年十分重要。
五、正確的干預措施
醫生提醒:老年性耳聾通過日常防治可以降低發生概率,日常用耳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以下用耳小貼士:
①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老年人多補充鋅、鐵、鈣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鋅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對預防老年性耳聾有顯著效果。
②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
老年人的血管彈性差,情緒激動很容易導致耳內血管痙攣。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情緒激動會加重內耳的缺血缺氧,導致聽力下降。應勞逸結合,避免勞累和精神緊張,生活中不要與人爭吵,保持平和的心態,維持穩定的情緒。
③避免在噪音大的地方久待:
在噪聲的刺激下,聽覺器官和腦血管處于興奮和痙攣狀態。長此以往,聽覺器官腦部供血不足,聽覺細胞萎縮,導致聽力逐漸下降。因此,老年人要盡量避免長期的噪聲刺激,遇到突發性噪聲時,要盡快遠離,以減少噪聲對雙耳的沖擊和傷害。
④戒煙戒酒、適度體育鍛煉:
長期大量吸煙、飲酒會直接損害聽神經和神經中樞,造成腦血管功能紊亂,使內耳血液供應不足。適當運動能夠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內耳的血液供應也會隨之得到改善。鍛煉項目可以根據身體狀況來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都可以,但一定要堅持。
⑤治療相關基礎性疾病:
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慢性腎病等容易引起末梢血管的病變,影響耳朵的血液供應,從而導致聽力下降。要積極治療這些疾病,減少對聽力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