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在進行體檢時,會被檢查出“宮頸糜爛”,這個詞聽起來非常嚇人,很多人一聽就非常緊張,感覺已經糜爛了,是不是很嚴重的疾病?
接下來,柳州市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專家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宮頸糜爛”。
什么是“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實際上并不是一種病,而是宮頸粘膜表面特征的描述。子宮頸同時存在兩種類型的細胞,一種是鱗狀上皮細胞,這種細胞看上去比較光滑,也比較厚,呈現粉紅色,主要覆蓋在宮頸的表面;另一種是柱狀上皮細胞,主要位于宮頸管內部。
一般做婦科檢查時,能看到宮頸表面,而位于宮頸管內部的柱狀上皮細胞不能被看到。這時看到的宮頸就是光滑的。但是女性到了青春期以后,受雌激素影響,位于宮頸管內部的柱狀上皮會逐漸向外移動至子宮頸外的陰道部分,也就是子宮頸表面,這樣我們在子宮頸表面就能看到了原來看不到的柱狀上皮,這種上皮只有一層,比較薄,表面有顆粒感,看上去就像是一種糜爛的狀態。
因此,“宮頸糜爛”更多時候是一種生理現象,而不是一種疾病,她與女性的激素狀態息息相關,常見于青春期、生育年齡女性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藥或妊娠期女性等。一般等女性絕經以后,外移的柱狀上皮會漸漸回退到宮頸管內,這時“宮頸糜爛”的狀態就會消失,宮頸會重新回到光滑的狀態。
發現“宮頸糜爛”怎么辦?
雖然絕大多數的“宮頸糜爛”是以上所說的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一般無需特殊處理,也不用過多的擔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宮頸糜爛少數情況也可能是病理性改變,如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和早期子宮頸癌也可使子宮頸呈現糜爛樣改變。因此對于子宮頸糜爛樣改變者,需要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和(或)HPV檢測,也就是需要定期行宮頸癌篩查。事實上,即使宮頸沒有糜爛,也需要定期行宮頸癌篩查,現有《中國子宮頸癌篩查指南》推薦,25-64歲女性,采用每5年一次的HPV核酸單獨檢測/ 聯合篩查;或每3年一次細胞學檢查進行宮頸癌篩查。
大部分宮頸糜爛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不用治療,少數宮頸糜爛患者可能會有接觸性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現,但這往往是宮頸合并有炎癥或其他病變引起,病因不在“宮頸糜爛”,這時需要治療也是要根據具體病因治療,而不是治療“宮頸糜爛”。
因此,針對“宮頸糜爛”的問題,不要盲目治療,也不能完全視而不見,應根據是否有臨床癥狀及宮頸癌篩查情況,具體判斷如何處理。切不可亂投醫,給自己造成心理負擔。